江南古镇河道转变为生态河道技术分析

马 凯(远洋润发(成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中国)
张 利巍(远洋润发(成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中国)
张 淼(远洋润发(成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中国)

DOI: http://dx.doi.org/10.12349/ees.v4i3.1380

Article ID: 1380

摘要


江南古镇河道作为江南古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古镇的历史文化,其河道水体的治理以及保护不仅要考虑河道本身的水体特征,更要结合江南古镇河道自身的特点。通过广泛查阅中外的历史文献并利用已知河道保护的技术应用,总结并分析针对江南古镇河道自身特性而采用的技术手段。并且对该方法的经济性、适用性以及实施的限制性进行评价分析。


关键词


江南古镇河道;生态河道;生态技术

全文:

PDF

参考


高晓琴,姜姜,张金池.生态河道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1):1032106.

张建春.河岸带功能及其管理[J].水土保持学报,2001(6):4.

阮仪三,李浈,林林.江南古镇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的保护[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孙明,周君璐.江南古镇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古镇开发模式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12363-12366.

郑焕春,周青.微生物在富营养化水体生物修复中的作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1):197-202.

董哲仁.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J].中国水利,2004(10):529.

束良佐,朱育晓.Al3+和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复合污染对玉米幼苗的影响[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2):50-52+55.

黄亚,傅以钢,赵建夫.富营养化水体水生植物修复机理的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增刊):379-383.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


版权所有(c)2023 马 凯, 张 利巍, 张 淼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此作品已接受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4.0国际许可协议的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