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1, 期 6 (2025)

完整期次

查看或下载完整的期次 PDF

目录

Articles

柴 飞华, 吴 勇勇, 徐 丽婷, 余 秀玉, 翁 洪斌

Article ID: 5151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1i6.5151
Views - 14  (Abstract) PDF - 11  (Download)
Abstract:智能化机电控制系统在移动泵车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设备的性能与操作效率。通过集成先进的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算法及高效能硬件组件,系统实现了对移动泵车的精确控制与实时监控。该研究首先明确了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包括高可靠性、低维护成本及强环境适应性,并提出了满足这些要求的整体设计方案。经过测试本系统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还增强了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Read more >>
PDF
1-3
吴 勇

Article ID: 5152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1i6.5152
Views - 15  (Abstract) PDF - 12  (Download)
Abstract:长期以来,金属非金属矿山井下由于地下水和季节性因素导致潮湿问题比较严重。除从矿山治水、设备通风等角度出发解决一部分问题外,涉及安全生产、设备设施、通讯联络、职业健康等终端环境潮湿危害难以逐一解决。本文基于PTC电热技术,设计制作一种具有防潮除湿功能,用于矿山井下潮湿环境进行局部治理的系列组合模块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文中提供了其技术方案、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和制作方法以及一些显著特点。然后,就市场应用前景和范围做了简略的介绍。...
Read more >>
PDF
4-6
罗 志海

Article ID: 5153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1i6.5153
Views - 17  (Abstract) PDF - 10  (Download)
Abstract: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无菌灌装技术逐渐成为确保食品安全、延长食品保质期的重要生产技术之一。无菌灌装技术能够有效避免微生物污染,保障食品在生产、运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本文首先对食品无菌灌装生产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及技术要点。其次,重点分析了食品无菌灌装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包括灌装设备、环境控制、灌装液体的无菌处理、包装材料的选择等因素,并针对常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对这些要点的分析,本文旨在为食品企业提供一套科学、规范的无菌灌装技术指导,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Read more >>
PDF
7-9
臧 龙飞

Article ID: 5154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1i6.5154
Views - 11  (Abstract) PDF - 8  (Download)
Abstract: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消费者对汽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汽车行业设备技术创新是提升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设备技术创新能够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一致性,改善产品的精密度和可靠性,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缺陷率,同时提高汽车产品的安全性和环保性能。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智能化与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关注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以实现设备技术创新与产品质量的双向提升。...
Read more >>
PDF
10-12
宋 燕山

Article ID: 5155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1i6.5155
Views - 18  (Abstract) PDF - 9  (Download)
Abstract:无损检测技术在保障金属结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以射线检测与超声检测为研究对象,从原理、特点、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了X射线与γ射线成像机理、数字射线技术的优势,以及超声波在金属中的传播特性与相控阵、全聚焦成像等新兴超声技术,并重点评估了两种技术在金属缺陷检出能力、精度分辨率、检测效率与环境适应性等关键指标上的差异。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工程实践中无损检测技术的合理选用提供理论参考。...
Read more >>
PDF
13-15
任 亚琼

Article ID: 5156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1i6.5156
Views - 11  (Abstract) PDF - 9  (Download)
Abstract:微机监测系统包含大量信号设备运行数据,能够实时反映设备状态,信号设备故障时,微机监测系统所呈现的数据能间接反映设备部件故障点,因此微机监测数据是辅助故障处理的重要信息。现今ZPW-2000A轨道电路广泛应用于区间,发生故障时,影响行车,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故缩短故障处理时间是故障处理的首要目标。本文通过分析ZPW-2000A轨道电路原理与微机监测采集原理,结合故障案例,研究应用微机监测数据辅助故障处理的方法,最终形成标准化流程,提高故障处理效率。...
Read more >>
PDF
16-18
吴 亚运

Article ID: 5157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1i6.5157
Views - 12  (Abstract) PDF - 10  (Download)
Abstract:矿用自卸车是矿山运输的重要设备,其液压举升系统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本研究针对自卸车液压举升系统常见的故障进行分析,包括液压泵不吸油、举升缸无货力、液压阀磨损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排除方法,如定期更换液压油、保持液压系统清洁、定期检查液压阀等。对液压举升系统中常见故障的详细分析,为实际工作中及时、准确地排除故障提供有效技术支持。同时,也对液压系统的维护保养提出了有效建议,以确保矿用自卸车液压举升系统的稳定运行。本研究的成果对提高矿用自卸车的使用效率,确保矿山运输的安全和高效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Read more >>
PDF
19-21
解 鹏洋, 曲 生华, 刘 阳, 应 晓猛, 戴 祎蕾

Article ID: 5158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1i6.5158
Views - 14  (Abstract) PDF - 10  (Download)
Abstract:随着手机、电动汽车等移动电子设备的大规模应用,其内置电源锂离子电池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而氧化硅 (SiOx) 作为一种有潜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由于其高的锂储能能力和优良的循环稳定性而受到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提升电池的性能,利用碳材料包覆技术对氧化亚硅负极材料进行改性,形成碳包覆氧化亚硅复合材料.研究主要使用一系列物理、化学实验方法研究了碳包覆氧化亚硅负极材料的微观形貌、化学組成、晶体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结果显示,优化碳层厚度和碳层与氧化亚硅的粘附力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具体来说,当碳层厚度适中(含碳量3%)时,比电容能达到最大,同时电池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同...
Read more >>
PDF
22-24
乔 振华, 王 兴祥

Article ID: 5159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1i6.5159
Views - 31  (Abstract) PDF - 10  (Download)
Abstract: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核能作为清洁高效的基荷能源,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然而,核电厂运行过程中潜藏的系统性风险始终是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从反应堆压力边界的材料疲劳到数字化控制系统面临的网络攻击,从人因失误到极端自然灾害的复合威胁,多维风险交织形成的复杂链条时刻考验着核电安全防线。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显示,近十年全球核事件中,约68%与设备老化、管理漏洞直接相关,这暴露出传统风险评估体系在动态演变风险面前的局限性。正是这种双重属性使得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与立体化控制策略成为保障核电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韧性工程理念的融合,正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全新路径。...
Read more >>
PDF
25-27
冯 沛, 曹 冬林

Article ID: 5160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1i6.5160
Views - 13  (Abstract) PDF - 10  (Download)
Abstract: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加氢站作为一种新型能源供给设施,其安全管理问题尤为重要。本研究围绕加氢技术对加氢站安全管理的影响与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采用案例分析与风险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加氢站在运营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风险进行了归类和评价,特别深入探讨了加氢技术在预防和控制风险中的关键作用。分析结果显示,有效的加氢技术,包括精准控制加氢压力、温度等技术参数,以及高效的紧急情况响应机制,对加氢站安全运营至关重要。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安全管理的策略,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措施提升加氢站的安全水平。研究成果可为加氢站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南,对推动加氢基础设施的安全可持续发展具...
Read more >>
PDF
28-30
贾 永卿, 叶 智

Article ID: 5161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1i6.5161
Views - 12  (Abstract) PDF - 8  (Download)
Abstract:本研究针对现有移动加氢站在单一卸气系统故障风险高、加注速率低及功能有限等方面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设计方案。该方案通过引入双卸气系统,有效降低了系统故障风险,并显著提升了加氢站的连续运行能力和加注效率。此外,设计中集成了高效储氢罐与智能控制系统,进一步优化了加氢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文章详细阐述了关键组件的设计原理及其功能,并针对不同市场需求设计了三种运行模式,包括快速加注模式、节能模式和应急备用模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应用场景。这一新型设计方案不仅提高了移动加氢站的可靠性和灵活性,还为其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推动了氢能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
Read more >>
PDF
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