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DOI: http://dx.doi.org/10.12349/rwae.v6i3.7269
Article ID: 7269
摘要
本文针对榆树市大豆种植的气候与土壤特性,结合2025年国家大豆扶持政策及农业最新技术成果,构建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体系。通过精准筛选适配品种、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智能调控水肥、绿色防控病虫草害及物联网智能监测等技术集成,满足当地黑土与白浆土种植需求。实践显示,示范区大豆单产3.3t/公顷,较传统增产18%,粗蛋白提升2.1个百分点,叠加550元/亩补贴,亩均增效240元,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为国家助力乡村振兴,保障农产品供给。关键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作者简介】孟宪国(1973-),男,中国吉林榆树人,本科,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研究。1 引言榆树市自然概况,榆树市作为吉林省中北部的重要县域,坐落于松辽平原腹地的核心位置,恰好处于长春、吉林、哈尔滨三市构成的三角区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其自然景界限,与黑龙江省五常市、哈尔滨市双城区隔河相望;西端连接扶余市,西南方向与长春市九台区、德惠市隔江相对,南部及东南部则毗邻舒兰市。市域南北与东西跨度均达85千米,周长345千米,总面积4712.49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为多样自然景观的孕育提供了充足的承载空间,更塑造出平原的壮阔气势与水韵的灵动之美。地貌基底以冲洪积湖积台地平原为主,虽无崇山峻岭的巍峨,却因舒缓起伏的地势展现出独特韵味。整体地势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倾斜态势,形成别具一格的微凹型格局,157-220米的平均海拔勾勒出开阔而富有层次的天际线。区域内最高点为土桥镇花园山,海拔302米,登顶可将平原舒展的全貌尽收眼底;而八号镇低海拔区域137.5米的低地则因河网交织形成了生机盎然的湿地景观,地势落差造就了景观的丰富多样性。市域两大地形区各具鲜明风貌:卡岔河以东的丘陵陡坡区占总面积的21%,岗岭错落有致,沟谷密集交错,200-220米的海拔与10°-20°的坡面共同造就了起伏多变的岗谷景致,植被种类随地形梯度呈现明显的垂直差异;卡岔河以西79%的区域为微波平原区,除青山、育民等局部地带为漫川漫岗外,180-200米的平缓地势铺展成千里沃野,6°-18°的坡面为田园风光增添了自然韵律。水文网络更是榆树市自然景观的点睛之笔,松花江、拉林河、卡岔河三大水系携62条河流蜿蜒穿梭,5座中型水库与23处湖泡如明珠般散落其间,共同勾勒出“水网润平原”的生态画卷。土壤景观呈现显著的复合型特征:西部平原黑土广布、沃野千里;东部台地白浆土区岗谷相间;江河沿岸冲积土带则呈现水岸沙丘与河漫滩交替的独特景致,三者共同构成了榆树市鲜明的生态与景观标识。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吉林省大豆核心产区,2025年被列为全省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市),在保障区域粮油安全中发挥关键作用。该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4.5℃,年均降水量612mm,其中6-8月作物生长关键期降水量占全年72%,无霜期135天,≥10℃有效积温2800℃,完全满足中晚熟大豆品种的生长周期需求。榆树市耕地总面积39.2万公顷,土壤类型以黑土和白浆土为主:黑土占比98.22%,土壤有机质含量3%-5%,团粒结构良好,保水保肥能力突出;白浆土占1.78%,存在黏粒含量高、通透性差、有效钾含量偏低(平均85mg/kg)等问题。长期连作导致1.78%的地块出现土壤板结、病原菌积累(如根腐病致病菌)及养分失衡,成为制约大豆产量提升的主要瓶颈。近年来,榆树市以“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为核心目标,强化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2025年实施的“优质大豆生产扶持政策”明确:对种植高油(粗脂肪≥21.5%)、高蛋白(粗蛋白≥42.5%)大豆的农户给予550元/亩生产补贴;深松整地机、精准播种机等大豆专用农机具补贴比例提高至30%,植保无人机单机补贴最高达5万元。截至2025年春季,全市大豆种植面积达8.6万公顷,其中规模化种植基地(连片50公顷以上)占比42%,为高产技术的规模化集成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2 核心栽培技术体系构建2.1 品种优化与种子处理技术 品种精准筛选依据榆树市生态分区和土壤肥力差异,建立“品种-区域-肥力”精准适配机制。高油大豆主推吉育86(吉林省审定编号:吉审豆20230012),该品种株高85cm,主茎18-20节,有效分枝2-3个,粗脂肪含量22.3%,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MV)3号株系,生育期125天,适宜黑土区中上等肥力地块种植;吉农28(吉审豆20220008)株高90cm,粗脂肪含量21.8%,根系发达,耐涝性强,适配低洼易涝地块。高蛋白大豆重点推广吉科豆2号(吉审豆20230015),株型紧凑,茎秆坚韧,粗蛋白含量43.1%,单株有效荚数35-40个,百粒重22g,耐密植特性突出,适合大垄密植模式;长农39(吉审豆20220010)粗蛋白含量42.8%,根部抗菌能力强,对根腐病的田间抗性达80%以上,生育期123天,适宜白浆土区域种植。2.2 标准化种子处理播种前7天完成种子精选,采用风筛式清选机进行分级筛选,去除杂质、瘪粒及破损粒,确保种子净度≥98%、发芽率≥95%、水分含量≤13%。种子包衣选用2.5%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药种比1:50进行机械搅拌包衣,搅拌时间不少于20分钟,确保药剂均匀附着,可有效预防根腐病、立枯病等苗期病害,田间防效达85%以上。同步进行根瘤菌拌种,选用大豆专用根瘤菌剂(有效活菌数≥2亿/g),用量200g/亩,将菌剂与种子充分拌匀后阴干2小时,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水冲刷。通过根瘤菌与大豆根系的共生固氮作用,可减少氮肥用量15%,同时提升植株抗逆性。2.3 土壤改良与精细整地技术轮作与土壤修复推行“玉米-大豆-杂粮(高粱/谷子)”三年轮作制度,严格控制大豆重茬率≤10%、迎茬率≤15%,通过作物换茬平衡土壤养分吸收,减少病原菌专一性积累。针对白浆土“黏重、冷凉、缺素”问题,还田”改良技术:秋季玉米收获后10天内,采用全方位深松机进行深松作业,深度达30cm,打破20cm处的犁底层,增加土壤通气孔隙度15%-20%;玉米秸秆粉碎长度≤10cm,每亩还田量2000kg以上,配合撒施秸秆腐熟剂(用量5kg/亩)加速秸秆腐解,经连续两年实施,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年提升0.1-0.2个百分点。3 规范化整地流程秋翻作业在10月中旬前完成,翻耕深度25-30cm,确保耕层土壤翻转充分、无漏耕区域;翻后及时旋耕2遍,使耕层土壤细碎度≥90%,坷垃直径≤5cm。春季土壤化冻5-10cm时进行顶凌镇压,选用重型镇压器(镇压强度300kg/亩),通过机械压实减少土壤大孔隙,提墒保墒效果显著,可使5cm地温提升1-2℃,促进种子早萌发、早出苗。采用“大垄密植”整地模式,垄距110cm,垄高15cm,垄面宽80cm,垄上规划4行播种带(行距25cm),同步铺设浅埋滴灌管(管径16mm,滴孔间距30cm,埋深5cm),滴灌管出水均匀度≥90%,为后续精准灌溉和追肥优化基础。3.1 精准施肥技术规范3.3.1 基肥科学施用结合整地一次性施足基肥,有机肥选用腐熟农家肥(有机质≥30%)或商品有机肥(有机质≥45%),用量30t/公顷,均匀撒施后翻耕入土。化学肥料选用氮磷钾复合肥(N-P₂O₅-K₂O=15-15-15),用量225kg/公顷,其中黑土区按此标准施用;白浆土因有效钾含量偏低,额外增施硫酸钾(K₂O≥50%)30kg/公顷,补充钾素以增强大豆抗逆性。基肥采用分层施肥法,15-20cm深度施入有机肥和复合肥总量的70%,满足大豆中后期根系吸收需求;5-10cm深度施入剩余30%,保障苗期养分供应,避免肥料集中烧种。3.3.2 追肥动态调控初花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大豆需氮高峰期,通过滴灌系统追施尿素75kg/公顷,将尿素溶解为5%浓度的溶液后随水滴灌,施肥时间控制在晴天上午,避免高温时段挥发损失,氮素利用率可达80%以上,促进开花结荚和植株稳健生长。鼓粒期(8月上旬)为磷钾需求关键期,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用量1.5kg/公顷)+0.1%硼肥(硼砂用量0.75kg/公顷),兑水450kg/公顷均匀喷雾,重点喷施上部功能叶。通过叶面补肥可增强光合作用效率,促进籽粒灌浆饱满,使百粒重提升1-2g,籽粒饱满度提高10%。3.4 田间管理与智能监测技术3.4.1 播种与密度调控当5cm地温稳定通过8℃、土壤含水量达20%-25%时播种(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选用大豆专用精量播种机,播种深度3-5cm,播后立即镇压,镇压强度200kg/亩, 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出苗率可达90%以上。种植密度因品种特性和栽培模式调整:常规垄作(65cm垄距)公顷保苗22-24万株;大垄密植模式(110cm垄距)公顷保苗28-30万株,通过增加群体数量提升光能利用率,较常规密度增产潜力提高10%-12%。3.4.2 病虫草害绿色防控草害防治:采用“封闭+苗后”两段式除草。播后苗前3天内,喷施乙草胺(1500ml/公顷)+嗪草酮(300g/公顷)封闭除草,药剂兑水450kg/公顷均匀喷雾,形成药膜封闭杂草萌发;大豆3-5叶期,针对禾本科杂草与阔叶杂草混生地块,喷施烯草酮(450ml/公顷)+氟磺胺草醚(750ml/公顷)定向喷雾,喷头加装防护罩避免药液接触大豆叶片,除草效果达90%以上。虫害防治:大豆食心虫采用“预测预报+精准施药”防控,8月上旬成虫高峰期(性诱剂诱捕量达10头/天),喷施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25ml/公顷,兑水300kg/公顷喷雾,防效达85%;蚜虫防治在虫株率达10%时,选用吡虫啉(300g/公顷)+啶虫脒(150g/公顷)复配制剂,兼具触杀和内吸作用,持效期15天以上。病害防治:根腐病高发区播种前用甲霜灵(150g/公顷)+多菌灵(300g/公顷)拌种;大豆锈病在初见病斑时,喷施己唑醇(225ml/公顷)+戊唑醇(150ml/公顷),间隔7天再喷1次,控制病害扩散蔓延。3.4.3 智能监测应用采用四旋翼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进行田间动态监测,每10天飞行1次,飞行高度120米,获取叶面积指数(LAI)、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等关键数据,通过农业云平台分析生成作物长势图。当NDVI值低于0.6时,判断为氮素不足,及时追施氮肥;当LAI值超过4.5时,适当减少灌溉量避免植株徒长,实现水肥精准调控。4 政策支持与综合效益分析榆树市2025年强化政策保障推动技术落地,除550元/亩的优质大豆生产补贴外,对集中连片50公顷以上的种植基地,额外给予每亩20元的技术推广补贴,专项用于统一供种、统防统治、技术培训等服务。农机购置补贴向大豆专用机械倾斜,深松整地机、精准播种机等补贴比例达30%,显著降低农户购机成本,推动机械化水平提升。在先锋镇万亩大豆示范区,集成应用上述技术后取得显著效益:大豆平均单产达3.3t/公顷,较传统栽培模式(2.8t/公顷)增产18%;籽粒粗蛋白含量由40.2%提升至42.3%,粗脂肪含量由20.1%提升至21.9%,达到国家优质大豆标准。按2025年大豆市场价4.8元/kg计算,示范区每亩增收320元,扣除80元/亩的技术投入成本,实际亩均增效240元,带动种植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生态效益方面,秸秆还田技术减少化肥用量15%,绿色防控技术使农药使用量降低20%,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15个百分点,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5 结语榆树市大豆综合高产栽培需立足“黑土粮仓”资源优势,以品种优化为核心,以土壤改良为基础,以精准管理为手段,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集成破解连作障碍、养分失衡等瓶颈问题。2025年技术实践表明,规模化应用耐密品种+大垄密植+智能监测技术,可稳定提升大豆单产与品质。未来应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扩大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试点,探索“一行玉米三行大豆”间作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强化钾肥分区精准施用技术研发,针对白浆土钾素匮乏问题,建立土壤钾素数据库与施肥模型;三是完善智能监测体系,推动无人机监测数据与水肥管理系统智能耦合,实现全生育期动态调控。通过持续技术创新与推广,助力榆树市建成东北地区优质大豆生产核心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参考文献[1] 鹿文成.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大豆高产综合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11,(07):59-60.[2] 李贵春.大兴安岭地区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 2018,12(14):37-38.[3] 白宏鹏,胡琼艳,贾霞,等.环县旱地大豆低产原因及综合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0,(01):22-23.[4] 郭铁燕.高油大豆高产栽培综合技术[J].科技与企业,2012,(07):315[5] 吴俊江,黑龙江省优质高产大豆少耕免耕综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2009-09-16.
关键词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集成
全文:
PDF参考
鹿文成.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大豆高产综合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11,(07):59-60.
李贵春.大兴安岭地区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 2018,12(14):37-38.
白宏鹏,胡琼艳,贾霞,等.环县旱地大豆低产原因及综合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0,(01):22-23.
郭铁燕.高油大豆高产栽培综合技术[J].科技与企业,2012,(07):315
吴俊江,黑龙江省优质高产大豆少耕免耕综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2009-09-16.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
版权所有(c)2025 孟 宪国

此作品已接受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4.0国际许可协议的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