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实甫和董解元《西厢记》编剧中引用历代名家大师的成语故事
DOI: http://dx.doi.org/10.12349/edtc.v2i4.7361
Article ID: 7361
摘要
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王西厢”)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作为《西厢记》故事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不仅在情节架构、人物塑造上各具特色,其对历代成语故事的引用与化用也展现出鲜明的艺术差异。成语故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练载体,承载着历史典故、道德观念与审美情趣,两位作者在改编过程中,基于不同的文学体裁特性与创作理念,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了创造性转化,既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强化了人物情感与戏剧冲突的表达。本文拟从引用来源、功能指向、艺术效果三个维度,探讨二者在引用历代成语故事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
《西厢记》;王实甫;董解元;成语故事
		全文:
PDF参考
元代戏剧家王实甫研究述评[J]. 张源潮.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3)
花娇月媚文字如诗似画意境——谈《西厢记》的语言艺术[J]. 李春英.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1)
半世纪的《西厢记》情结——史学家蒋星煜记略. 沈扬.档案春秋,2005(06)
论董解元《西厢记》. 陈美林.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2)
往事未必如烟——两位戏曲研究专家的恩怨分合. 黄天骥.同舟共进,2012(05)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
版权所有(c)2025 雷 建德

此作品已接受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4.0国际许可协议的许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