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2, 期 1 (2025)

完整期次

查看或下载完整的期次 PDF

目录

Articles

李 淑环

Article ID: 5725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2i1.5725
Views - 1  (Abstract) PDF - 0  (Download)
Abstract:计量标准器具是测量和校准的基础,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保障测量结果的质量至关重要。论文旨在探讨计量标准器具的期间核查重要性及其在实践操作中的应用。期间核查作为确保计量标准器具性能稳定、准确可靠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测量结果的质量和可信度具有重要意义。信息化管理则能够提升计量标准器具的管理效率,保障其在使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通过对期间核查的重要性、实践操作以及信息化管理的分析,为计量标准器具的科学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Read more >>
PDF
1-3
张 家瑞

Article ID: 5726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2i1.5726
Views - 1  (Abstract) PDF - 0  (Download)
Abstract:在信息化发展背景下,电气自动化设备在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PLC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持续性优化,保障电气设备稳定运行。PLC技术在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顺序控制系统、闭路控制系统、开关量控制等方面,为了进一步发展PLC技术的控制作用,需要持续优化操作环境、完善技术网络、提高适应能力。文章主要对PLC技术在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实践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提升工业企业的生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电器自动化的良性发展。...
Read more >>
PDF
4-6
李 勇, 沈 昌禄, 苏 岳景, 李 猛, 郑 克

Article ID: 5727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2i1.5727
Views - 2  (Abstract) PDF - 0  (Download)
Abstract: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可再生能源规模化接入的态势下,传统环网柜在运行监测精度方面、故障响应速度层面以及设备维护效率角度逐渐显露出局限性,难以契合现代配电网对实时感知与快速决策的需求。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背景中,配电网智能化转型已然化作能源革命的重要支撑点,既要突破因一二次设备物理隔离而引发的功能割裂问题,又得应对由分布式电源波动性带来的运行控制挑战。行业标准不断迭代的进程与数字技术持续渗透的状况正在推动环网柜朝着集成化、数字化的方向演进发展,设备深度协同和数据价值挖掘变成了破局的关键所在,亟待通过智能化升级构建具备主动防御能力和弹性调节功能的配电节点。...
Read more >>
PDF
7-9
刘 中阳, 李 玉青

Article ID: 5728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2i1.5728
Views - 3  (Abstract) PDF - 0  (Download)
Abstract:文章深入探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首先介绍PLC与数控机床的基本概念与特点,阐述了PLC在数控机床中对坐标轴控制、主轴控制、辅助功能控制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方式及优势,分析PLC与数控机床其他系统的通信与协同工作机制,探讨PLC编程在数控机床控制中的要点与方法,最后对PLC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数控机床应用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工程应用以及教学培训提供全面且深入的参考资料。...
Read more >>
PDF
10-12
李 璐

Article ID: 5729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2i1.5729
Views - 1  (Abstract) PDF - 0  (Download)
Abstract: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石化企业的应用系统日益依赖于网络技术,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企业运营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方案作为一种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已在各类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深入研究了“等级保护2.0”在石化企业应用系统中的实施方案,分析了石化企业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结合石化行业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等级保护2.0”框架的具体解决方案。通过对石化企业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系统分级、网络防护、数据安全、应急响应等方面的优化设计,本文为石化企业的网络安全防护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持和实施路径。...
Read more >>
PDF
13-15
刘 晓

Article ID: 5730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2i1.5730
Views - 1  (Abstract) PDF - 0  (Download)
Abstract: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产品生产呈现规模化,基于此,质量检验显得愈发重要。只有提升质量评估的有效性,才能确保产品品质符合相关规范标准。但是,仪器设备作为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的重要工具,普遍存在设备闲置或报废程序不够严谨等问题,大大制约仪器设备应用效能与利用率。因此,本文主要就“仪器设备资产管理优化路径”进行探讨,通过完善资产管理体制、实时关注设备使用效能,并推进仪器设备网络化管理等策略,实现资产附加价值最大化。...
Read more >>
PDF
16-18
周 子原, 洪 娟, 左 靖, 杜 宁, 孟 珺

Article ID: 5731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2i1.5731
Views - 2  (Abstract) PDF - 0  (Download)
Abstract:本文剖析稳定多肽药物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核心技术,结合靶向新冠肺炎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区域的稳定多肽项目,报告了对线性多肽进行关环构建的稳定多肽对新冠肺炎病毒刺突蛋白有更强的结合能力。鉴于多肽类生物稳定性和穿膜性差,易水解等问题对成药性的限制,系统性的研究旨在全面提升多肽药物稳定性与生物活性,保障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综合多肽特性与前沿生物技术,提出创新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策略,为多肽药物研发生产筑牢理论与实践根基。...
Read more >>
PDF
19-21
郑 欢欣, 王 伟棱

Article ID: 5732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2i1.5732
Views - 1  (Abstract) PDF - 0  (Download)
Abstract:超薄硅片作为半导体和微电子领域的关键材料,其在加工过程中由于机械、热和化学作用导致的应力问题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本文围绕超薄硅片加工中的应力分析与断裂控制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不同加工工艺和环境条件下硅片内部应力的来源、分布及演变规律,探讨了机械应力、热应力及化学应力对硅片性能的综合影响。在应力分析方法方面,本文建立了基于有限元分析的应力模型,并结合应力测试技术对加工过程中应力场进行模拟和预测。在断裂控制方面,本文深入研究了硅片断裂的机理,通过断裂力学理论对断裂形式和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应力释放和缓解的有效方法,并优化了加工工艺以提高硅片的断裂强度。研究结果为提升超薄硅片加工的稳定性和安...
Read more >>
PDF
22-24
朱 贺民

Article ID: 5733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2i1.5733
Views - 1  (Abstract) PDF - 0  (Download)
Abstract: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精细化程度直接影响项目质量与建设效率,而信息碎片化与协同障碍长期制约着管理效能的提升。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出现,为重构施工管理流程提供了技术支撑。传统管理模式依赖二维图纸与分散的进度报表,各专业数据孤立导致问题预判滞后、决策依据不足。BIM技术通过三维可视化与数据集成功能,理论上可实现施工全过程的模拟推演与动态管控,但在实际应用中,模型精度不足、数据流转断层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如何将BIM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施工现场的管理实效,成为突破传统管理瓶颈的关键命题。...
Read more >>
PDF
25-27
丁 文涛, 陈 渭, 陈 斌, 郑 璟, 邱 露金

Article ID: 5734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2i1.5734
Views - 1  (Abstract) PDF - 0  (Download)
Abstract:冰片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和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然而,传统冰片制造工艺在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环保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现代市场的高标准需求。本文针对冰片制造工艺中的原材料选择、工艺参数优化、生产设备升级及质量控制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应用绿色制造技术、引入微波辅助合成方法和智能制造手段,实现了冰片制造工艺的优化与创新。研究结果表明,创新工艺显著提升了冰片的纯度和生产效率,降低了能耗和环境污染,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本研究不仅为冰片生产企业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案,也为类似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优化提供了借鉴,有助于推动传统制造行业向高效、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
Read more >>
PDF
28-30
姜 光远, 佟 庆

Article ID: 5735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2i1.5735
Views - 0  (Abstract) PDF - 1  (Download)
Abstract:此篇论文把德国相机工业设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二战前后经历的兴衰历程以及给全球相机产业造成的影响加以探讨。介绍了德国相机工业的发展,也阐述了二战给它带来的深刻影响。刻画了二战前德国相机工业的繁荣景象以及战争所引发的冲击。着重探讨了战后德国相机工业是如何再度崛起的,并且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结论与讨论”部分归纳了德国相机工业从战前一直到战后的整体发展轨迹,以及它对于德国经济和全球产业格局的重要意义。这篇论文揭示出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重要性,同时也为理解制造业在重大历史事件当中的演变给出了参考。...
Read more >>
PDF
31-35
葛 杰, 戴 玲玲

Article ID: 5736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2i1.5736
Views - 1  (Abstract) PDF - 2  (Download)
Abstract:苯基胍产品由原来的白色,变成现在的黄色。通过对苯基胍生产的设备设施、工艺路线、工艺控制,原辅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苯基胍产品发黄的原因。在排除工艺路线、工艺控制问题后,重点将在实验室将试剂苯胺、活性炭、单氰胺与工厂大批量采购的苯胺、活性炭、单氰胺原料生成的苯基胍做对比,识别苯基胍产品发黄的原因。通过对试验结果分析以及厂家的走访发现,原料单氰胺的产地以及生成单氰胺的原料厂家均发生了变化,导致单氰胺原料的纯度、杂质发生了变化,从而使苯基胍的产品发生质变。本文也为其他化学品生产过程中不合格产品原因分析提供了思路。...
Read more >>
PDF
36-39
王 峰涛

Article ID: 5737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2i1.5737
Views - 1  (Abstract) PDF - 0  (Download)
Abstract:氨(NH3)作为一种零碳燃料,在能源转型中具有重要潜力,但其燃烧特性复杂,存在点火困难、火焰传播速度慢及氮氧化物(NOx)排放高等问题。本文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小型化掺氨混合燃烧实验台,通过模块化设计、国产设备替代及智能数据采集系统集成,实现了氨与氢气、甲醇等燃料的混合燃烧特性研究。现有掺氨燃烧实验室投入大占地广,每次实验成本高,不利于日常实验和教学,实验台总成本控制在10万元,具备10Hz级实时数据采集能力,NOx检测精度达±5%,火焰温度测量范围覆盖400~1800℃。...
Read more >>
PDF
40-42
付 小红

Article ID: 5738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2i1.5738
Views - 3  (Abstract) PDF - 1  (Download)
Abstract:在数控车削加工过程中,精度和表面质量是评价其效果的关键指标。本文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索了优化数控车削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策略。通过对车削参数如切削速度、进给速度和切削深度等进行合理调整,以及结合目标优化算法,成功找寻了达到精度与表面质量协同优化的具体操作方案。研究发现,通过减小切削速度,提高进给速度和取适当的切削深度,可以在保证加工效率的同时,显著提高车削工件的维度精度和表面粗糙度。此外,采用优化算法能进一步提升加工精度,优化后的表面质量提升幅度可达30%。此研究对于提高数控车削加工效率与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生产实践中车削参数的优选提供了理论参考。...
Read more >>
PDF
43-45
张 磊, 王 桂英

Article ID: 5739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2i1.5739
Views - 1  (Abstract) PDF - 8  (Download)
Abstract:金属有机框架因其均匀的结构、巨大的表面积、极高的孔隙率以及表面易于修饰等特性,近年来在食品污染物检测领域的传感器应用上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利用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的传感器技术,如发光、电化学、电化学发光和比色传感器等,来检测食品中的污染物,包括农药残留、真菌毒素、抗生素、食品添加剂以及其他潜在的危险物质并对它们的性能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此外,文章还深入探讨了每种传感器的主要局限性,并讨论了金属有机框架如何通过其增强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
Read more >>
PDF
46-48
王 琨, 王 桂英

Article ID: 5740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2i1.5740
Views - 1  (Abstract) PDF - 1  (Download)
Abstract:以纳米材料为基础的产品在高压和高温下是稳定的,并且在食品生产、加工和包装过程中受到优秀的质量控制。本文重点综述了纳米传感器在食品包装检测中的应用,探讨了纳米材料在提升食品包装性能、延长食品保质期以及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关键作用。纳米传感器在检测食品中的食品新鲜度方面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选择性。纳米传感器通过利用纳米材料的独特光学、电子和催化性能,实现了对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快速、准确检测。...
Read more >>
PDF
49-51
王 辉, 方 瑜, 楼 挺

Article ID: 5741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2i1.5741
Views - 0  (Abstract) PDF - 0  (Download)
Abstract:斗轮机结构服役工况复杂,易发生疲劳累积与隐性损伤。本文构建应力谱驱动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集成有限元建模、热点识别与应变寿命参数,实现局部寿命估算与疲劳分区划分。提出寿命系数设定与疲劳极限控制逻辑,建立分级检验流程与预警机制。结合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斗轮机现场数据开展验证,预测模型误差控制在8%以内,检验标准可动态适配退化趋势,验证方法实用性强,具备工程推广价值。...
Read more >>
PDF
52-54
鲍 王栋, 叶 红燕, 周 小芬

Article ID: 5742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2i1.5742
Views - 0  (Abstract) PDF - 3  (Download)
Abstract:为提高夏秋茶资源利用率并改善红茶品质,本研究在传统红茶加工工艺中引入乌龙茶的摇青工艺,以武义县主栽茶树品种(春雨一号、春雨二号、鸠坑种、金观音)为原料,通过设置不同摇青参数组合,结合感官审评与理化检测,分析摇青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萎凋过程中进行2次摇青处理(每次4~5分钟)可显著提升成品茶香气与滋味,其中金观音品种表现最佳,感官总分达92.4分,香气和滋味分别提升至96分和93分。与传统工艺相比,摇青工艺红茶呈现出“花果香”“甜醇”等特征,尤其适用于高香型品种。研究验证了摇青工艺在夏秋茶加工中的可行性,为提升夏秋茶附加值提供了技术支撑。...
Read more >>
PDF
55-57
王 帅, 吴 思迪, 王 林, 王 理, 崔 义龙

Article ID: 5743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2i1.5743
Views - 1  (Abstract) PDF - 0  (Download)
Abstract:针对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堆载不均、架体受力失稳等安全隐患,研发一体承插式监测装置,搭载压力、倾角、位移等关键参数传感器,实现浇筑过程中模架荷载、位移、倾角等参数的监测,通过物联网平台实时采集数据,并设置监测预警值,并上传至线上平台。该系统可解决传统混凝土浇筑监测系统费用高、数据采集设备贵等问题,应用于混凝土浇筑关键节点、部位,为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提供参考。...
Read more >>
PDF
58-60
谢 勇

Article ID: 5744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2i1.5744
Views - 3  (Abstract) PDF - 1  (Download)
Abstract:国内风力发电机组装机容量每年持续增长,应用场合从内陆常温环境正快速向海洋、高原低温等极端气候领域延伸;实践发现常温环境的风电冷却系统在低温场合的可靠性很差。针对大兆瓦风电齿轮箱在低温环境频发高温报警故障问题,通过对齿轮箱润滑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运行工况、结构参数及控制方案进行研究分析,采用结构重组流阻建模分析法、正交实验法在逐个排除流体回路基本元件的质量问题基础上,提出了风冷散热器结构重组和风冷机组控制逻辑重组两项攻关内容,结构重组优化并降低了低温环境下流体的压阻,控制重组融合了神经网络控制机理,优化并解决了低温环境下控制的非线性问题。风场实际应用表明,风电齿轮箱在低温环境条件下的高温报警问题...
Read more >>
PDF
61-63
刘 昌玉

Article ID: 5745 DOI: http://dx.doi.org/10.12349/mit.v2i1.5745
Views - 3  (Abstract) PDF - 0  (Download)
Abstract:天然气作为高效清洁能源,其管道输送系统在保障能源稳定供应中具有关键地位。然而,管道在长距离、高压力及复杂地质环境下运行,极易发生泄漏事故,带来火灾、爆炸与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本文系统分析天然气管道泄漏的风险特征与成因,归纳当前主流的泄漏检测技术路径,包括物理参数监测、传感网络应用及数据模型识别方法,并探讨多种安全防护技术在管道系统中的协同防控作用。同时,针对检测系统集成化与智能化发展趋势,提出信息融合与远程管理平台建设思路,强调制度规范与技术机制并重,以期提升天然气输送系统的本质安全水平,降低运行风险,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撑与管理参考。...
Read more >>
PDF
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