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与实践反思
DOI: http://dx.doi.org/10.12349/eri.v2i7.7089
Article ID: 7089
摘要
在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载体,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构建以素养为导向的校园文化理论框架。文章结合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等学校的实践案例,综合系统阐述了从精神引领、课程创新、环境建构到活动赋能的多维实践路径,并深刻反思了人工智能时代校园文化创新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方向。研究表明,系统化、特色化的校园文化建设能有效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五育并举”育人目标的实现提供有益借鉴与范式参考。关键词核心素养;校园文化;文化建设路径;人工智能;实践反思【作者简介】王忠英(1972-),女,中国广西桂林人,正高级教师,从事基础教育管理及高中语文教学研究。1 引言作为学校特色与育人理念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绝非简单的物质景观堆砌或活动拼盘,而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和积淀而成的特有文化形态。它是由其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精神风貌及物质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是彰显办学特色与育人理念的核心标识[1]。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已超越传统的环境装饰与活动组织层面,被赋予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时代使命[2]。它不仅是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引擎,更构成了学生应对未来社会复杂性挑战、实现终身发展与自我价值的重要基石。然而,审视当前实践,诸多学校在文化建设中仍存在理念碎片化、实践同质化、成效表面化等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文化建设与课程教学“两张皮”,未能有效渗透于日常教与学的全过程;文化活动的开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与核心素养目标的精准对接与系统设计;在信息化浪潮下,传统校园文化形态面临冲击,其育人效能的发挥受到制约[3]。因此,如何以科学的理论框架为指导,系统构建具有鲜明校本特色且富于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使之真正成为滋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沃土,成为一项亟待研究与破解的现实课题。本文基于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等知名学校的特色实践探索,旨在系统梳理核心素养与校园文化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提炼并阐释有效的多维实践路径,并对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的未来校园文化创新样态进行前瞻性思考,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与学校管理者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范式与实践模型。2 理论框架:核心素养与校园文化的内在逻辑2.1 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对文化建设的要求本研究以国家颁布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为指引。该框架强调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维度,是学生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必备的品格与关键能力,为剖析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提供了清晰的逻辑路径。这一理念要求教育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以其浸润性、持久性和全面性的特点,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优质的校园文化能通过价值引领、情感陶冶和行为示范,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实现素养育成的重要路径。2.2 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导向新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出发点,有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学校特色的文化体系[4]。同时,必须积极回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将人机协同、创新思维、跨文化沟通、全球胜任力、数字素养等新兴素养要素深度融入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理论界与实务界提出的诸多模型,为素养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除北京师范大学研发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之外,猿编程创始人李翊提出的“4C体系”(提升认知能力、锻炼复合思维、赋能学科融合、促进自我效能)为理解智能时代所需的核心能力提供了细分视角[5]。此外,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强调学校应是一个简化的社会环境,通过真实的社会生活体验促进儿童成长,这为活动文化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共同指向,校园文化建设应在底层认知、复合思维、自我效能感和跨学科融合等多个维度同步发力,系统构建支持学生全面且个性化发展的文化生态。3 实践路径:多维融合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3.1 精神文化引领:价值理念的深度浸润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要义和最高境界,集中体现于校训、校风、教风与学风等方面,其建设关键在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以“博学广才,敦品达人”为校训,构建了“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校风,并通过制度化、课程化、系列化的活动使其从文本理念转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该校深度践行“文化育人”理念,设立了“达人讲堂”这一品牌活动,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外交官、行业领袖来校讲学,内容涵盖人文、科技、国际关系等领域,有效拓展了师生的国际视野与人文底蕴,夯实了“文化基础”。同时,学校持续开展“美德少年”、师生“蜜蜂岗”评选,并与社会福利院、乡镇中小学建立长期结对帮扶机制,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这一系列实践将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从理念倡导转化为具身的实践行动,让学生在服务与奉献中体验自身价值,实现了价值理念的深度浸润与内化,有效培育了“责任担当”与“健康生活”的素养[6]。3.2 课程文化创新:核心素养的体系化培育课程是文化育人的主渠道,是精神文化落地最系统、最稳定的载体。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通过结构化的课程体系来实现。以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为例,该校创新性地构建了“基础型—拓展型—卓越型”三级金字塔式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涵盖“博学、广才、敦品、达人”四大领域的校本课程群,实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与校本课程特色化的有机统一。在具体实施中,外语特色课程系统建构了“一个核心(语言能力)、两条路径(输入与输出)、三类活动(实践、探究、创造)”的教学模式,远超语言工具性训练,深度融合了语言学习与跨文化比较,培养了学生的“人文底蕴”与“实践创新”能力。在科创融合方面,开设“外语+科创”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课程,与高校合作实施“沃土计划”,建立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机制。此外,通过中华经典诵读、非遗项目研学、模拟联合国、全球性议题辩论等活动,实现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国际视野拓展的并重,系统化地夯实了学生的“文化基础”与“自主发展”能力,体现了“学会学习”与“科学精神”的素养要求[7]。3.3 环境文化建构:沉浸式育人场域打造校园环境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种“会说话”的空间,具有“无声胜有声”的隐性育人功能。优质的环境文化应实现人文关怀与科技赋能、传统底蕴与现代气息的和谐统一。杭州第十四中学的实践堪称典范。该校一方面大力依托智慧校园平台,整合AI智慧操场(自动采集分析学生运动数据)、心理健康教育智能预警系统及配备尖端设备的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打造了数据驱动、精准施教的智能化技术环境,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素养提供了硬件支持。另一方面,学校牢固树立“环境课程化”理念,通过精心设计书吧、多语种标识系统、承载校史记忆的文化长廊、开放式的艺术工坊等多元互动空间,将校园从单一的物理场所升级为一个“处处是课程、物物可育人”的沉浸式教育场域,使学生在日常起居、行走坐卧间时刻接受文化的熏陶与美的启迪。3.4 活动文化赋能:才华绽放与品格锤炼的舞台系列化、品牌化、课程化的文化活动是文化落地生根、焕发活力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将内在素养转化为外在能力的重要舞台。岳阳市外国语学校通过“数字赋能校园文化,深化外语特色建设”项目,打造了外语文化艺术节、传统文化传承季、科技创新大赛等三大品牌活动矩阵。外语节不仅限于传统的竞赛,更涵盖了多语种戏剧展演、电影配音大赛、模拟联合国大会、国际美食文化市集等沉浸式体验活动。传统文化季则包括经典诵读会、书画艺术展、地方非遗项目(如剪纸、陶艺)工作坊体验等。科技活动则组织机器人挑战赛、聆听院士专家讲座、开展创新项目成果博览会等。这些活动不仅形式多样,更重要的是它们均采用了项目式学习和协作探究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管理项目、团队协作、解决真实问题的广阔平台,有效促进了其“社会参与”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综合提升,是“责任担当”素养的具体体现。4 人工智能时代校园文化创新的思考4.1 构建人机协同的教育新生态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整个教育生态,学校文化建设需主动适应并引领这一趋势。政策层面已给出明确信号,如北京市2025年6月26日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对各学段提出不同人工智能课程目标[8]。杭州市教育局计划于2025年9月起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育,要求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9]。学校层面的应对之策在于双线并行:一是课程整合,将AI知识、伦理与技能教育融入信息科技、科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甚至人文学科等课程中;二是教师素养提升,围绕AI教育意识与思维、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伦理与安全等维度开展系统培训,从而积极构建人机协同、深度融合、智能创新的教育新文化生态。4.2 技术赋能的文化创新模式 AI技术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新工具、新平台与新范式。岳阳市外国语学校通过“数字赋能校园文化,深化外语特色建设”项目,将外语特色与智慧校园深度融合。未来,可进一步建设虚拟校史馆、多语种在线学习社区,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利用学习行为数据分析,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影响力进行精准评估,实现文化建设的循证决策与持续优化。4.3 强化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 在全球化和AI深度交织的时代,跨文化理解与沟通能力变得愈发重要,这亦是“社会参与”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应为此提供支持。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国际部的实践已超越传统的“国际文化交流周”模式,他们利用信息技术搭建跨国界的虚拟交流平台,组织学生与海外伙伴学校就全球性议题(如气候变化、文化遗产保护)开展项目式合作学习。未来,还可利用AI技术模拟不同文化场景,展示文化差异,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文化对比探究,从而培养其深层次的文化同理心、批判性理解力、包容力与有效对话能力,真正成为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5 结论与展望本文研究表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能零敲碎打、流于形式。必须坚持以核心素养框架为理论指南,进行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与长期主义的系统规划。通过精神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四大路径的协同互促与同向同行,才能形成滋养学生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全面发展的文化沃土与生态系统。5.1 深化文化内涵在“双新”(新课程、新教材)改革背景下,更有机、更深层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避免简单叠加。5.2 强化技术赋能积极拥抱教育数字化转型,利用AI、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文化样态,提升文化育人的时代性与吸引力。5.3 拓展国际视野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厚植家国情怀的同时,深化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具有民族根基与世界视野的未来栋梁。总之,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所系、动力之源。唯有文化根深叶茂,方能托举教育参天巨树;唯有精神气象万千,方可成就人才翱翔寰宇。深耕文化沃土,其最终目的是铸就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塑造人格、启迪智慧、点燃梦想的精神家园。参考文献[1] 刘宝存. 学校文化建设: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J]. 教育研究, 2019, 40(5): 12-20.[2]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1-3.[3] 裴娣娜. 学校文化创新与特色发展的路径选择. 教育科学研究,,2017. (8), 5–11.[4] 顾明远. 新时代教育价值观与学校文化建设[J]. 教育学报,2020, 16(1): 1-5. [5] 李翊. 人工智能时代编程教育的价值重构与路径创新[J]. 电化教育研究, 2021, 42(3): 45-51.[6]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 教育研究, 2006. (3), 3–11.[7] 夏雪梅.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 教育发展研究,,2018.38(Z2), 68–75.[8]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2025.6.[9] 杭州市教育局. 杭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Z]. 2023.
关键词
核心素养;校园文化;文化建设路径;人工智能;实践反思
全文:
PDF参考
刘宝存. 学校文化建设: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J]. 教育研究, 2019, 40(5): 12-20.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1-3.
裴娣娜. 学校文化创新与特色发展的路径选择. 教育科学研究,,2017. (8), 5–11.
顾明远. 新时代教育价值观与学校文化建设[J]. 教育学报,2020, 16(1): 1-5.
李翊. 人工智能时代编程教育的价值重构与路径创新[J]. 电化教育研究, 2021, 42(3): 45-51.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 教育研究, 2006. (3), 3–11.
夏雪梅.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 教育发展研究,,2018.38(Z2), 68–75.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2025.6.
杭州市教育局. 杭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Z]. 2023.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
版权所有(c)2025 王 忠英

此作品已接受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4.0国际许可协议的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