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义

吴 艳艳(中共和林格尔县委党校,中国)

DOI: http://dx.doi.org/10.12349/eri.v2i3.5915

Article ID: 5915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举措。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在阐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生产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环节,实践和认识之间是有一定辩证性的联系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各个领域中工作方面怎样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展示出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上推动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上改善乡村治理、强化公共服务体系;文化上发扬传承和创新发展乡村文化;生态上持续实施绿色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研究思想体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能够把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得以开拓、城乡共同发展,整个振兴工作得以协调同步推进,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以及安全感,使村民居安乐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经济领域、社会领域

参考


杨长福,谭欢.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的运用和贡献[J].重庆社会科学,2022(11):37-51.

陶廷昌,张艳.坚持人民至上:开拓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坚守[J].宁夏党校学报,2022,24(6):16-24.

王小丽,孙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探析[J].商展经济,2022(20):15-17.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


版权所有(c)2025 吴 艳艳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此作品已接受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4.0国际许可协议的许可。